top of page

有溝通≠有共識,跨部門常見的三個陷阱

  • 作家相片: 謝依婷 Ada Hsieh
    謝依婷 Ada Hsieh
  • 3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「有溝通≠有共識,跨部門常見的三個陷阱」  ​  跨部門溝通之所以難,  常不是因為誰不努力,  而是彼此的語言理解與定位沒有對上。  ​  很多人以為有開會、有發信、有做筆記,  就是「溝通完成」了。  但實務上最常見的問題反而是:  大家都說「好」,結果做出來卻完全不一樣。  ​  這不是態度問題,  而是邏輯與角色的錯位。  ​  以下整理三種最常見的跨部門地雷型溝通,  並附上對應破解策略。

「有溝通≠有共識,跨部門常見的三個陷阱」

跨部門溝通之所以難,

常不是因為誰不努力,

而是彼此的語言理解與定位沒有對上。

很多人以為有開會、有發信、有做筆記,

就是「溝通完成」了。

但實務上最常見的問題反而是:

大家都說「好」,結果做出來卻完全不一樣。

這不是態度問題,

而是邏輯與角色的錯位。

以下整理三種最常見的跨部門地雷型溝通,

並附上對應破解策略。

若你曾經覺得「溝通過了但事情還是卡住」,

這篇內容會是值得收藏的實務指南。

地雷一:一直在講流程,但沒有定義標準

問題不是「沒有人做」,

而是「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完成」根本沒說清楚。

合約裡寫了流程,

但沒定義交付成果的品質與驗收標準,

最終可能變成形式化作業,

誰都無法確認事情是否真的完成。

破解方式:

明確定義每一階段的「完成條件」與「交付基準」

指派確認負責人

在合作初期就書面化標準,

而不是邊做邊猜

地雷二:以為有共識,其實各自解讀

開會時所有人都點頭了,

但會後執行卻完全不同,

這種情況常見於專案開啟初期或合約剛簽完階段。

共識不是會議結束時說「好」,

而是日後不會產生爭議的理解基礎。

破解方式:

執行前回看「原始定義」,並建立共識記錄機制

書面不是目的,確認彼此理解一致才是關鍵

用專案初期的一至兩週,

建立語言與術語的一致性。

地雷三:不敢問清楚,只好邊做邊猜

面對不熟悉的部門、不明確的窗口,

常有人選擇邊做邊問,

或用半成品試探對方反應。

這樣的策略可能在短期內取得一些回應,

但也讓錯誤更容易累積。

破解方式:

在任務啟動階段就建立提問節奏與窗口制度

將確認責任制度化,

而不是依賴個人經驗或默契

與其關注角色名稱,

不如釐清職責與承擔邊界

真正的溝通,

不是「大家都有講話」,

而是每一個人都知道:

什麼時候該說什麼,

說給誰聽,由誰負責落實。

設計得好的溝通,

不需要靠默契、也不依賴「人好」,

而是靠清楚的定義、穩定的節奏、

與結構化的執行機制。

從現在開始避免這三種溝通陷阱,

會讓每一次跨部門合作更有方向,

也更值得信任及更有效率。

Comments


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.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