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0到1:打造有效內控的三個步驟---不是只控管人,而是建立「可回頭檢視」的運作邏輯
- 謝依婷 Ada Hsieh
- 4月10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從0到1:打造有效內控的三個步驟---不是只控管人,而是建立「可回頭檢視」的運作邏輯
—
內控,對很多創業者來說,是一個有距離的詞。
你可能覺得:「我們就這幾個人,哪需要什麼內控?」
或是「我們沒有做帳問題,也沒什麼風險吧?」
但實際上,內控不是為了防弊,也不是為了追責,
而是讓事情不會落在個人記憶、情緒判斷或臨場反應上。
它的本質是:一套可以回頭檢視、協作分工、分辨問題的運作邏輯。
當你開始感覺:「事情越來越複雜,但哪裡出了問題說不清楚」;
或者「我自己做的時候沒事,交出去卻出錯」——
其實就是該開始建內控的時候了。
這篇文章,我想用三個實務場景,把「從零開始的內控設計」拆解出來。
不需要預算、不需要制度部門,也可以從你眼前的狀況開始。
—
一、從「出錯的地方」,反推你缺少的節點
你不需要從 Excel 開始建內控,也不需要用什麼工具。
你需要的是一張紙,寫下過去三個月內出過的錯。
像是:
客戶資料弄錯、報錯價格、漏發出貨
回信太慢、開會沒紀錄、版本搞混
支出不明確、收款流程太亂、找不到資料
不要急著處理問題本身,請先問:
「如果我早一點做哪件事,就能減少這種錯?」
例如:
如果資料有統一命名,就不會找不到
如果報價流程能覆核,就不會報錯
如果有基本表單記錄需求,就不會錯寄東西
內控,不是控制流程,而是補足那些「你以為可以靠記憶處理,卻其實很容易出錯」的地方。
第一步:從出錯的位置反推制度空缺。
錯誤不是問題,沒去釐清錯誤背後的結構,才會讓你一直重來。
—
二、把「事情被做好」的條件拆出來
你可能覺得某個同事很厲害、某位夥伴交辦都沒問題,
但只要他一離開,事情就會卡住或品質下降。
問題不是你沒有好的人選,而是你沒有讓「工作條件」清晰。
所謂工作條件是指:
要完成這件事,需要知道什麼資訊?
**有哪些步驟?**步驟中有哪些地方容易出錯?
**結果要長什麼樣子?**才算是完成?
**誰要知道這件事?**誰有權決定?誰需要備查?
如果今天你請一位新的人幫你處理一件事,
你有沒有一份簡單的文件或口頭邏輯,可以快速交接給他?
第二步:讓「任務可交接」成為你每個日常工作的基本要求。
你現在就開始想一想:
目前團隊最常做的三件事,是否已經有固定的格式、流程、紀錄方式?
如果沒有,你就要問:「萬一今天這個人休假,這件事還能做得下去嗎?」
—
三、讓每一筆進出,都有對應紀錄
很多小型組織會卡在這裡。
收支靠帳號通知,出貨靠對話紀錄,進件靠 email,流程靠人的記憶。
一開始都還撐得住,因為案子不多、人手熟悉。
但只要稍微變動,這種模式就會開始崩塌。
不是出問題,就是沒人能說清楚哪裡出了問題。
你不需要導入 ERP,不需要簽核系統。
你需要的是一個「把事情記下來的地方」,而這個地方,有人知道怎麼用。
例如:
所有款項進出都由某人統一記帳,週會檢查一次
所有客戶案件都有獨立編號與名稱格式,方便追蹤
所有出貨/進件/報價都固定放在特定雲端資料夾
所有有「決定性紀錄」的討論,會轉存到主表備查
所有異常狀況,都會被記錄與回顧
內控的起點不是「避免出事」,而是一旦出事,有跡可循、有東西能對、有流程能檢討。
第三步:建立一套「事情被做過」的簡易證明機制。
這不需要什麼技術能力,你只要決定「用什麼記」「誰記」「何時看」,就足夠開始。
—
小結:你要建立的,不是控制機制,而是判斷基準
有些人一聽到「內控」就想成監控、流程、壓力。
但真正的內控,是你對自己說的一句話:
「我不會讓任何一件重要的事,只靠我個人的記憶與情緒去處理。」
內控讓你:
發現問題的時候,不會互相推責
工作發散的時候,有東西可以對齊
協作混亂的時候,有紀錄可依循
未來擴張的時候,不會全部要靠老成員補位
你做的不是制度設計,而是為了讓一件事「可以回頭檢視」,「可以被說清楚」,「可以交給別人做而不崩盤」。
這樣的內控,從三個步驟就能開始:
從錯誤回推制度空缺
把任務的「被完成條件」拆清楚
讓所有關鍵流程有可查的紀錄
你不需要等規模變大才做這些。
你是在讓你現在做的每一件事,都不靠硬撐,也不會白做。
艾達諾昊,像夥伴一樣支持你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