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團隊,走長走遠需靠制度
- 謝依婷 Ada Hsieh
- 4月10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再小的團隊,走長走遠需靠制度
—
再小的團隊,走長走遠需靠制度。
這句話,或許你最近越來越有感。
不是每個團隊都從十人開始。
很多組織,一開始只有兩三個人:一位負責內容,一位處理行銷,再加上一位兼顧行政與財務。
沒有部門,只有角色。
沒有制度,靠默契和對話在撐。
也因為彼此信任,所以不想讓事情變得太複雜。
但事情總是會慢慢多起來。
進度變得難控,資訊容易落差,誰決定、誰執行、誰確認,變得模糊。
那不是人不好,也不是團隊沒能力。
而是因為當時的工作方法,已經撐不起現在的合作密度。
這篇文章,寫給正在經營小團隊的你。
你可能還不想變成「制度導向」的組織,但你已經開始感覺到:如果沒有制度,很多事走得不順。
—
一、當你們人少,更需要靠制度補位
很多人覺得「人少的好處就是彈性」,這句話沒錯。
但彈性如果沒有邊界,很容易變成疲勞的代名詞。
你今天幫忙一下出貨、明天幫忙跑一份對帳、後天臨時協助處理客服……
你以為自己只是彈性支援,但久了你會發現,沒有人知道你的工作範圍在哪裡。你自己也不知道。
制度,不是限制彈性。
而是讓彈性可控、有界線、可調整。
尤其人少、資源有限,更需要把重複的事交給制度去處理,把創意的事留給人去做。
—
二、制度的目的,不是統一流程,而是統一認知
有制度的組織,不一定流程特別複雜。
但一定有「共識是從哪裡來的」。
你可能聽過下面這些對話:
「我以為這部分你會提醒我。」
「我不知道這件事今天就要回覆。」
「你上次是這樣說,但這次又改了。」
「我不知道這樣也算違規。」
「我已經做完了,為什麼你說不合標準?」
這些不是流程問題,而是認知落差的結果。
而制度的核心,就是把這些「說不清楚的地方」,變成可共用的標準、紀錄與方法。
讓大家可以放心投入工作,而不用一邊做一邊猜。
—
三、制度不等於 SOP,而是你想清楚的方式
很多創業團隊對制度有排斥感,是因為一提到制度,就會聯想到表格、文件、罐頭流程。
但其實制度最小的形式,是一份你們都會遵守的原則:
每週開會該確認什麼,不該浪費時間講什麼
回報內容該包含哪些資訊,避免反覆追問
誰負責溝通外部窗口,誰做決策,誰要被告知
客戶回覆的時限是什麼?價格變動的條件是什麼?
制度,不必多。不必複雜。
但它要清楚,而且要經得起大家反覆使用。
你不是寫制度,是寫一種「做事的共同理解」。
—
四、組織變卡,不一定是人有問題,而是制度跟不上
你可能會覺得最近團隊氛圍變得不穩:
有人開始覺得累、有人出現消極、有人想退出。
有時候,你會誤以為是團隊問題,甚至以為自己沒帶好。
但其實,很多時候是因為:
事情一直變,大家不知道該怎麼配合
工作分配不均,有人無法開口說重了
回應標準不一致,有人被放大檢視,有人卻沒人管
時間線模糊,有人急、有人體諒,有人什麼都沒說
當制度不足時,人際關係就會被拿來補漏洞。
結果是本來和氣的團隊,因為沒有標準、沒有分工、沒有界線,變得不信任、不穩定,甚至開始互相責怪。
你該做的,不是更努力帶人,而是更冷靜地回頭看:這些磨擦,是不是制度能處理的事?
—
五、好的制度,會幫助團隊變得安心
一個健康的制度,讓人知道:
該做什麼
要做到什麼程度
哪裡能自己決定,哪裡要先確認
有問題的時候,怎麼反映,誰會處理
制度讓人有依據,不靠情緒判斷;有回應機制,不靠默契勉強撐住。
制度會讓團隊成員知道:我被理解,我有空間,我不是自己在扛。
所以制度從來不是「高效工作的工具」,而是「安心工作的結構」。
—
你不需要一開始就設計完美制度。
但你可以從現在開始,為你們當下遇到的困擾,設一個小小的解法。
不是制定規則,是寫下共識。
不是要求對方,是釐清彼此。
不是控制結果,而是讓過程更可預測。
制度會讓一個小團隊,不再靠人的忍耐、人的記憶、人的感情去運作。
它會讓團隊的關係,建立在明確而柔軟的支持結構之上。
再小的團隊,走長走遠需靠制度。
艾達諾昊,像夥伴一樣支持你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