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約不是用猜的,資訊給得夠,才看得準
- 謝依婷 Ada Hsieh
- 3月2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📌 合約不是用猜的,資訊給得夠,才看得準
「幫我看一下這份合約。」
「這應該跟上次差不多,你照上次的版本調整就好。」
「我不太懂合約,你們幫我處理一下。」
這些話,可能你也常聽過。
但對收到這些交辦的人來說,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——
因為眼前這份合約,沒有前情提要、沒有合作背景、沒有已談定的條件,
要審合約,卻只能靠猜。
很多人以為,審合約就是「看條文對不對、有沒有錯字、有沒有風險」,
但事實上,合約是一份「在特定脈絡下,確保合作能順利推進」的文件。
脈絡不清楚,再怎麼審都只能抓表面問題,真正會出事的那一塊,反而容易被忽略。
🔍 你不說清楚,別人就只能靠經驗猜。
這裡的「猜」不是開玩笑,是實務上每天都在發生的情況:
・對方給的條款合理嗎?不知道你們談過什麼,無法判斷。
・這份合約是談定版,還是草稿?你沒說清楚,我也不敢亂改。
・內容是照之前的版本做?但上次是哪一次?合作條件一樣嗎?
在資訊不清的情況下,有些人會選擇「保守到底」,把所有可能的風險都標出來;
有些人則會「照流程走」,只做表面檢查、快速核章。
兩種做法看起來都能「把事情處理完」,但其實都沒有真的發揮合約審閱應有的價值。
🛠 交辦簽合約前,該給什麼資訊?
合約不是憑空寫出來的,而是依據你們談定的合作方式、時間點、資源配置、預期風險,去設計一份彼此都能接受的協議。
所以,在交辦合約前,建議至少提供這些基本資訊:
這份合約的合作目的是什麼?
是要合作推廣、委託設計、還是單純採購?不同目的,會對內容設計有很大影響。
目前這一版的來源?
是對方提供的?還是從舊版修改而來?是你們已談好的條件,還是還沒討論過的初稿?
這會影響判斷上是「微調確認」還是「從頭討論」。
雙方目前共識到什麼程度?
像是價格已定?交期還在談?付款方式已同意?這些背景資訊會幫助審約的人抓準主軸、聚焦重點。
有沒有要特別注意的點?
例如:這次對方時程很趕、合作方式和以往不同、曾經出過什麼狀況……
這些都會讓合約檢視更有方向,也更實際。
📎 給資訊,不是增加流程,而是幫助彼此省力。
我們常說流程要簡化,但不是把每件事都縮短、每一關都壓縮。
如果為了快,就讓合約「裸奔」進流程、讓審閱變成憑空作業,
那表面上是省時,實際上卻是在放大風險。
其實,提供足夠資訊,不會增加太多工作量。
有時候,只要一封信裡多說幾句:
「這份合約是活動委託,對方草稿,他們希望我們本週內回覆,已談好的只有時間跟費用,其他條款請協助檢視。」
就能幫審閱的人減少一半的猜測時間,也更快找到可能的問題。
✍️ 合約審閱,從來都不是一個部門的責任,而是整個組織協作的縮影。
合作條件是誰談的、風險在哪一端、最終誰來負責執行——
這些資訊都會影響合約設計的方向,也會決定這份文件的實用程度。
而一份資訊齊全的交辦,不只是讓合約更好處理,
更是讓工作變得更有尊重、讓合作更有默契的開始。
—
📩 如果你也曾經收過一份完全沒有背景說明的合約,
或者你是那個常常需要幫忙「看一下」的人,
歡迎來聊聊,艾達諾昊願意陪你一起,建立更順、更穩的合約協作流程。
艾達諾昊,像夥伴一樣支持你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