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做得快,不代表做得對;想得清楚,才走得遠

  • 作家相片: 謝依婷 Ada Hsieh
    謝依婷 Ada Hsieh
  • 6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「做得快,不代表做得對;想得清楚,才走得遠」  ​  在專案協作與跨部門溝通中,  有時真正關鍵的並不是執行力,  而是「什麼時候出手」。  ​  節奏錯了,  再多努力都是誤解與重工。  條款寫得再清楚,  如果時機點抓錯,也無法真正落實。  ​  真正成熟的推進者,懂得分辨:現在,是該動的時機嗎?

「做得快,不代表做得對;想得清楚,才走得遠」

在專案協作與跨部門溝通中,

有時真正關鍵的並不是執行力,

而是「什麼時候出手」。

節奏錯了,

再多努力都是誤解與重工。

條款寫得再清楚,

如果時機點抓錯,也無法真正落實。

真正成熟的推進者,懂得分辨:現在,是該動的時機嗎?

三種常見的錯誤出手時機

1. 【資訊未清楚就急著定條款】

協議草案剛寫完,

角色與內容分工還沒確認,

就已經急著把文件寄出去。

或是雙方的合作目的尚未對焦,

就先簽下合約,期待後面「邊走邊調」。

這樣的推進方式,

短期內可能讓人感覺「事情有動起來」,

但實際上是把模糊的風險包裝成已完成的進度。

尤其在合約裡,

當責任條款提前設定,

而雙方理解還未成形,

後續就容易發生

「明明照約做,對方卻說不對」的情況。

📌 正確時機指標:

條文內容不是重點,條文背後的理解才是起點。

應先確認:

雙方角色是否對等清楚

合作核心目標是否已明確定義

所有牽涉方是否已被納入討論

2. 【為了展示效率而過早發信/出手】

這類出手常見於窗口角色、業務人員、PM 等角色中。

例如對方催得緊,

內部還沒共識就先發出方案;

或還在對流程細節釐清中,

就已經先開出條款草案。

這不是效率,而是將尚未解決的內部不確定,

轉嫁給外部承擔。

出手的速度若只是為了「不讓自己看起來卡住」,

結果就是後續不斷修正、版本混亂、信任滑落。

📌 正確時機指標:

出手前,請自問:

所傳遞的資訊是否能承擔後續承諾?

是否已釐清哪些內容可談,哪些不可讓步?

內部授權、時程與條件是否對齊?

3. 【尚未建立錯誤處理機制,就急著進入執行】

文件已簽、流程已跑,

人也都到位——但只要一件小事出錯,

整個團隊就陷入混亂。

因為在進入執行之前,

沒有建立「如果出錯,怎麼回收」的思考模型。

這在合約中表現得特別明顯:

沒有明確列出「異常處理流程」、

沒有定義「版本確認的節點」,

就容易造成未來責任模糊。

而在內部流程上,

也會看到資訊反覆、跨部門推諉、每個人都在補漏洞,

沒有人在解問題。

📌 正確時機指標:

真正該出手的時刻,

不是「一切都準備好」,

而是已經知道什麼情況不能做,

以及出錯時怎麼處理。

判斷時機的 3 個實務原則

為了協助團隊或個人更精準地掌握「出手點」,

以下提供三個實務上常用的判斷原則:

原則一:條款前先釐清邏輯,行動前先確認目的

若雙方對這次協作的最終成果定義不同,

即使文件寫得再完整,

最終只會帶來更多爭議。

原則二:不是有產出才是進度,釐清也是推進

資訊釐清、角色確認、異常預演,

這些雖然沒有「產出」,

但卻是推進中最重要的支撐。

不要急於產出文件,

而忽略了推動共識的價值。

原則三:出手是為了讓事情「更穩」,不是為了「不卡在我這」

每一次發信、提案、出條款,

都是一種承諾。

若只是為了往下丟,

將會製造更多模糊與壓力,

最終責任還是回到自己身上。

結語:「晚一點出手」的專業,不在於慢,而在於判斷

高效執行不是什麼都快,

而是知道什麼該快、什麼必須穩。

懂得延後出手的人不是消極,

而是更能承擔整體成果與責任的專業角色。

在合作、合約、流程、制度的各種場域裡,

最有價值的往往不是「馬上完成」,

而是讓整件事在對的時機展開、

在合適的節點落實、在清楚的基礎上推動。

這樣的判斷力,才是真正長遠而穩定的價值。

Comments


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.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