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條款沒寫,是你還沒想清楚你要保護什麼。
- 謝依婷 Ada Hsieh
- 3月26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《不是條款沒寫,是你還沒想清楚你要保護什麼。》
我經常在諮詢裡聽見這樣一句話——
「我們有簽合約啊,可是對方還是說變就變。」
這時候我會先停一下,問對方一句話:
「你當初寫這份合約,是為了保護什麼?」
很多人會愣住。
因為他們其實從沒想過這件事。
—
有些人寫合約,是因為「大家都說要簽」,
有些人寫合約,是為了「萬一出事可以拿出來說理」。
但真正想清楚要保護什麼的人,反而很少。
於是條款寫了、簽名蓋章了,
但在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,卻不知道合約該幫誰、該說什麼。
—
我常說,合約不是為了應付對方,
而是為了保護你最在意的東西。
▸ 是你不想加班還要做額外的事?
▸ 是你不能接受一再改期、改價、改條件?
▸ 還是你最怕合作到一半對方說:「我們再談談看好了」?
如果你連自己想保護什麼都還沒弄清楚,
那條款再完整,也只是條款。它無法真正守住你。
—
比起簽下去後才發現不對,
我更希望你能在簽約前就問自己三個問題:
1️⃣ 你最怕什麼?
如果這份合作中,有一件事讓你失控、失望、失衡,那會是什麼?
2️⃣ 你最不能接受的情況是什麼?
交期不穩?臨時追加項目?分潤條件模糊?
這些其實都能透過「合約的語言」先談清楚。
3️⃣ 最理想的合作模式,對你來說是什麼樣子?
不是只保護自己,而是設定出一個你願意投入、也覺得安心的合作結構。
當你把這些想清楚,合約就不只是保護你,
它會變成你的選擇標準與合作篩選器。
因為合約,不是孤立的文字條文,
而是服務你商業模式的一套運作架構。
—
曾經有個創業者跟我說:
「我好像總是簽了很多合約,但還是會受傷。」
我們重新看了他簽過的三份合作文件,
發現他每次都把「價錢」、「交付日」寫得很細,
但卻從來沒談過——修改次數?角色分工?臨時變動怎麼處理?
不是他不懂合約,
是他不太敢先說清楚自己的底線。
—
你越不說,別人越不知道什麼能碰、什麼不能碰。
而當界線模糊時,合約就失去了真正的價值。
後來我陪他重新整理他的合作偏好,
幫他設計了一份「合約提問清單」,
讓他在談合作前,先問對方幾個簡單的問題。
談得順,再簽合約;談不攏,合約也只是表面功夫。
他說那是第一次,
他覺得自己不是靠合約在防守,
而是靠自己「知道自己要什麼」在選擇。
—
寫合約,不是為了防守,
而是讓商業模式有清晰可持續的運作邏輯。
當你願意先對自己誠實,
願意把那些想保護的部分說清楚、寫進去,
合約就會像是你給自己的後盾。
不為了嚇唬誰、不為了備戰,
只是一份讓你安心前進的地圖。
—
如果你現在正準備一份合約、
或正在經歷一次合作上的模糊與焦慮,
也許這是個機會——
陪自己釐清一次:這次,我到底想守住什麼?
—
|艾達諾昊|合約與營運整合顧問
我在這裡,用理解與清晰,像夥伴一樣支持你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