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合約出問題,是公司裡沒人知道誰該負責
- 謝依婷 Ada Hsieh
- 3月29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📌 不是合約出問題,是公司裡沒人知道誰該負責
很多時候,合約本身寫得沒問題,條款也都經過來回確認。
但真正要執行時,卻開始一團亂:
・條件談好了,卻沒人知道交付細節要找誰。
・某段承諾看起來合理,但事後發現公司根本沒人能做到。
・出狀況時,大家都說:「我只是簽名/我只是傳遞/我不是負責人。」
這時候就會發現,問題不在合約條文,
而是在公司裡,沒有一個清楚的「誰該做什麼」制度。
🔍 內部權責不清,會讓風險在沒聲音的地方悄悄長大。
這樣的情況其實很常見:
大家都「給建議」,但沒人真的拍板
明明有合約在審,卻每個人都在等「更上面的人」決定。
於是案子拖著、風險沒控、進度也慢了。
條款談好了,現場才發現做不到
業務談成了,卻沒有確認過交付與配合單位的實際狀況。
結果是:合作開始了,但執行根本沒辦法落地。
出事時,每個人都只「負責一部分」
流程設計上沒有明確責任鏈,等到真的出狀況時,
就變成「大家都有碰到,但沒有人全程負責」,也就沒人能解決。
💡 那該怎麼做,才能讓合約真的有人承接?
・流程設計時,明確標出誰是「負責人」而非只是「簽名人」
不是每一關都要高層簽,而是每一關都要知道:「這個決定,誰說了算?」
・在定稿前,建立橫向確認機制
先確認好合作條件是不是「可行」而不是「理想」,
確保各部門都知道自己承諾了什麼、會被要求做什麼。
・出狀況時的處理人,也要被定義清楚
合約不是只為了順利開始,也要有機制面對可能的不順利。
處理窗口、決策者、風險應對方式,最好在合約內部流程中就有對應的人選。
✍️ 合約風險,很多不是寫出來的,而是管理出來的。
當一間公司的制度裡,沒有清楚定義「誰該做什麼、做到哪裡、怎麼負責」,
再好的合約也可能變成責任的孤兒、風險的溫床。
但當角色清楚、流程順暢、責任明確,
一份合約才真的能從紙本,變成能被落實的承諾。
—
📩 如果你也遇過「合約簽了,但沒人管執行」的情況,
歡迎來訊聊聊,我們可以一起為你的企業搭建清晰的合約承接制度。
艾達諾昊,像夥伴一樣支持你。
Comments